在此次两会中,残疾人权益保护被多次提到,范围涉及就业、教育、无障碍建设、扶贫、康复服务、养老等多个方面。
2020年5月28日下午,历时6天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小编已经整理好了与残疾人相关的议案,快来看看吧!
01 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今年她带来了《关于修订随班就读相关政策 促进提升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建议》。《新办法》的总体原则应明确残疾儿童及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02 小康路上 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
”在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高莉一直格外关注残疾人脱贫攻坚问题,今年两会同样也不例外。“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幸福指数’。
03 尽快明确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法律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今年她带来的提案建议,应加快修订、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其实施办法,明确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法律地位,保障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推广普及。
04 通过购买服务促进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
今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余雪琴在全国两会上带了3份提议。她呼吁,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利用“互联网+”等形式自主就业创业,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购买服务促进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用就业帮扶残疾人、心智障碍青少年自强自立。
05 残疾人康复事业仍需获得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边巴说:“这次全国两会上,我依然会积极反映残疾人康复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争取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来西藏,为西藏的残疾人康复事业作贡献,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康复事业。”
06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序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提出,从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畅通信息获取途径、提供最有效服务,以及增强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保护残疾人的权益。
07 加大兜底保障 有效提高贫困户生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表示,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有效提高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加强对困难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残疾人,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合理提高保障水平。
08 加快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龙墨提出我国康复事业起步晚,从业人员缺少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薄弱,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康复治疗人员制度建设滞后,晋升渠道不畅,人员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康复治疗行业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制约了康复事业的发展。对此龙墨在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快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的提案》
09 于“无声世界”为残疾人“发声”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高晓笛委员的发言最为特别——作为听障人士,她使用手语进行表达,并同步通过身边的手语翻译在会场口述。她建议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根网线补短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高晓笛委员的发言得到了会场其他委员的共鸣。
10 建议提高手语视频画面占比
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石慧芬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或缺陷,所以石慧芬建议,多增加手语翻译类节目和提高手语视频画面的占比,便于有听障的人准确收看新闻,掌握信息。
11 建议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再次呼吁,尽快全面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他认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普及水平仍然偏低,因此,将全面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12 建议加快建立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产品认证制度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吕世明建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高度重视,加快建立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产品认证制度,从而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图源:来源于网络」
「素材:来源于中国残联微博」